“黄金大米”通过转基因技术,增加了β-胡萝卜素,起到防治维生素A缺乏症(VAD)的作用。其主要研发机构之一国际水稻研究所已向北美、菲律宾等地申请安全认证,并通过了澳洲和新西兰食品标准局的安全评估。
日前,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食品标准局(Food Standards Australia New Zealand,下称FSANZ)发布消息称,转基因“黄金大米”(Golden Rice,下称GR2E大米)已经通过了安全评估。截至当地时间9月14日下午六点,向公众征求对GR2E大米食品的意见。近年来,GR2E大米加快了国际上安全认证的步伐。
不过,FSANZ强调,GR2E大米并非要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商业化种植。IRRI递交申请的原因是为了避免日后出现贸易问题,在澳大利亚、新西兰的主要大米进口国中,或未来GR2E大米被推广种植时,会有少量不经意间流入其他大米中,再出口到两地。
除了FSANZ,“黄金大米”主要研发机构之一国际水稻研究所(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,下称IRRI)今年初还向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(FDA)、加拿大卫生部(Health Canada,HC)、菲律宾农业部-植物工业局(DA-BPI)递交了关于GR2E大米可直接用于食品、饲料或加工食品的生物安全认证的申请。早前,菲律宾官方于7月26日也发布了有关前述申请的公共信息,并进行为期60天的公众意见征询。
IRRI总部位于菲律宾,是一家成立于1960年的国际农业科研非盈利机构,致力于稻米研究与科学教育,在亚非地区设有17个办公点。
按照IRRI的预计,第一批含有GR2E大米特性的高产大米品种,将于2020年前提供给农民种植。
相较于普通大米,通过转基因技术,GR2E大米增加了β-胡萝卜素,因此呈现金黄色。人类在食用时,可以将摄入的β-胡萝卜素转化成维生素A,起到防治维生素A缺乏症(VAD)的作用。
最初的“黄金大米”第一代,由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(Institute for Plant Sciences,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)与德国弗赖堡大学(University of Freiburg)的科学家们,历经八年时间研制成功,2000年美国《科学》(Science)杂志上首次刊载了其技术细节。
根据世界卫生组织(WHO)官网,VAD在很多地区构成公共卫生问题,是发展中国家最常见的微量营养素缺乏症之一。饮食维生素A几乎在动物源性食品中才有,特别是肝、鱼肝油、蛋黄和乳制品,对于营养状况较差的欠发达地区如非洲、东南亚,当地的儿童和妇女最容易受VAD影响。
VAD可引起视力损伤,表现为视盲症;或增加儿童期感染的发病和死亡危险,包括麻疹以及导致腹泻的各种病原体感染。其中,WHO报告发现,2009年至2012年,全球有1.9亿至2.5亿的学龄前儿童受到VAD的影响。
在一些专业人士看来,对于以米饭为主食的亚洲国家,特别是难以实现均衡膳食、维生素A胶囊补给的贫困地区,“黄金大米”是减少VAD发生率的有效方法。2012年8月,《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》(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)发表的一篇学术研究曾表明,每日吃100至150克的“黄金大米”(儿童每日饭量的一半),就能够满足60%的维生素A摄入量。
据IRRI官网称,GR2E大米仍处于试验研究阶段,但已达到了目标水平,可满足VAD风险最高的目标人群对维生素A平均需求量的30%至50%,并且在多种环境状态下和常规品种具有相同的产量和性能。
“黄金大米”作为转基因作物,走向商业化种植之路,自然并不平坦,不断受到“反转”人士的猛烈反抗,质疑其会带来环境、健康问题隐患。据纽约时报(The New York Times)报道,2013年8月,在菲律宾比科尔地区,400名抗议者推倒了一片高高的围栏,试验田中的“黄金大米”禾苗,被连根拔起。
今年4月20日,据一家国际NGO组织GRAIN官网发布,在菲律宾奎松市,庆祝“地球日”当天,来自印度、越南、泰国、印尼和菲律宾的农民、民间团体以及一些区域性组织等,都呼吁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,反对包括“黄金大米”在内的转基因作物,称这些毁灭性的、由大公司掌控的技术正在威胁着亚洲农民的生活和生计。
而早于2014年,一个由NGO发起的,遍布东南亚的“抵制黄金大米”网络便已成立,作为一个服务平台,方便成员在开展反对“黄金大米”的引进、田间试验和商业化运动时,进行信息交流,相互支持、监督和协调。